档案之于时间,是静水流深里的波澜壮阔;档案之于空间,是苍茫寰宇间的星辰璀璨。档案记录发展脉动、承续文化生息,附着于上的时代记忆,客观却温情、简单却铿锵:陈年旧字里的风流人物,无言器物上的光阴回溯,声像世界里的灵动鲜活,网络数字化后的快捷高效……历史从来不会被忘记——兰台守望,让记忆犹新。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责任、是担当;“打开历史、服务现实”是情怀、是初心。
2007年11月,ICA成员在本年度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
2013年,国家档案局决定把每年的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
2020年,国家档案局印发《2020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通知,今年第十三个国际档案日的宣传主题为“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
以档资政,以史为鉴;一纸档案,千万民生。6月9日“国际档案日”,让我们来个简单的科普吧
不是所有的文件都叫“档案”
“档案”官方解释,了解一下。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的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不仅仅只有文件
档案形态一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更新。从载体来看,古代有甲骨、金石、缣帛、简册、纸张等,现代则有胶片、磁带、磁盘等;从记录手段来看,有刀刻、手写、印刷、摄影、录音、摄像等;从表现方式来看,有文字、图表、声像等。
深挖档案做好资政服务,在战“疫”中彰显兰台责任与担当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疫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在这场与疫情搏斗的战争中,全国各级档案部门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档案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疫情期间档案工作,全面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以及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档案部门保管着丰富的抗“疫”档案资料,其中蕴涵着大量的历史经验、防疫知识和工作举措,对我们有效控制重大疫情和进行突发事件处置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此次疫情发生后,许多地方的档案局、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都积极发挥档案的资政作用,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将党和政府应对疫病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档案资料,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有关重要工作情况,汇总编辑成档案参考材料,及时报送各级领导和有关疫情防控职能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各级党委领导的案头、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办公室里纷纷出现了《馆藏2003年防治“非典”疫情的档案资料汇编》、《抗“非典”时期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及空调设备使用档案选编》、《抗“非典”时期农村疫情防控措施档案选编》等等档案资料。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北京小汤山医院建设施工图纸档案为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各类抗疫见证物,力争完整收集和保存好战“疫”真实记录。就在“6•9”国际档案日前夕,天津对口支援湖北恩施前方指挥部向市档案馆移交首批战疫”档案,这批见证了天津与恩施心手相连、并肩作战、共抗疫情多个历史瞬间的档案,将由市档案馆永久保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档案在历史进程中再一次显现出其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